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风采  能动教师

能动“青椒”第一期 | 刘璐璐:对机匣的打磨永无止境,中国才能“飞”得更远

时间:2021-04-26作者:能源与动力学院 审核: 来源:能源与动力学院点击:3952



        个人简介:刘璐璐,女,强度与振动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动力学、复合材料高速冲击损伤机理及数值分析方法等领域的研究,是我国两型重点发动机型号“冲击与包容”支撑团队核心成员;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某国家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专题、国防973专题、装备预研领域基金、航空动力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在Composite Structures、Thin-walled Structures、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等结构力学、航空航天领域的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近40篇;申请发明专利近30项,授权专利1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获国防科技进步奖2项。


学术探微:一腔热血勤耕种


        刘璐璐本科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博士阶段进入浙江大学深造,在那里她第一次接触到了航空发动机的科技前沿领域,有幸参与了国内多个航空发动机型号的安全性评估和分析,由此对航空科学技术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刘璐璐说道,2011年她参与了国内某型涡扇发动机的机匣包容性验证试验,当时面临国内某型飞机首飞,急需该实验结果作为支撑材料,而实验平台在国内仅有浙江大学可以提供,可谓是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作为大师姐的她,带领课题组的师弟师妹们起早贪黑,平均每天呆在在实验室的时间超过16个小时,反复实验两个月,最终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她在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认识到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中机匣包容性问题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内心更加坚定了从事航空发动机安全性研究、解决国产发动机研制中的关键结构强度问题的信念。


        2014年博士毕业后,在平台、学科实力及航天理想等多重考量下,她毅然选择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任教,加入了国内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资深专家陈伟教授所带领的“结构振动冲击与仿真实验室”课题组,继续从事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科研平台,在陈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刘璐璐勤奋刻苦,不断进取,现已成为我国两型航空发动机“冲击与包容”支撑团队的核心成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究工作获得了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所的肯定,研究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问题意识:一方机匣载炬火


        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布满荆棘的。刘璐璐所研究的机匣包容性问题,是航空发动机研制中的一项重要挑战:飞断叶片高速冲击机匣,如不能包容则可能击穿机匣,击中液压管路与油箱,造成控制失灵与着火,严重影响发动机的安全性。因此,采用先进轻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机匣是未来发动机包容机匣的必然选择。刘璐璐于2010年即开始进军此领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了解到航空发动机服役条件下湿度、温度与盐雾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将导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退化,她敏锐地洞察到国内有关服役条件下复合材料机匣的包容性相关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缺失,而这必将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与此同时,国际上相关报道也寥寥无几,相关技术亟待突破。针对上述难题与需求,2015年开始,刘璐璐带领学生攻坚克难,在航空发动机机匣包容性评估、复合材料力学行为与损伤机理等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某国家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专题、装备预研领域基金、航空基金、航空动力基金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展了服役条件下航空发动机结构冲击试验、分析与评估方法,为多型航空发动机上复合材料机匣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刘璐璐认为:“不断打磨我们的“机匣”,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取得我们国家在发动机研制、结构设计与分析等领域的领先优势。而机匣的完善之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踏上杏坛:一根粉笔永流传


        讲台上,她正在捏着粉笔写板书,一行行公式从她的笔尖流淌出来,成了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课竞赛三等奖得主刘璐璐老师《弹性力学基础》的课堂。刘老师为了让学生记忆深刻,选择脱离现代化的电子教学手段,回归一根粉笔,亲自推导公式、画示意图。


        “课堂上,刘老师还会举出各种行业实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样的课程,试问哪个学生不爱呢?”刘老师的一位学生如是说道。


        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教后,刘璐璐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刘老师”。面对讲台下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刘璐璐深知他们是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如何教授他们树立“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科学研究思路和创新思维,“站稳讲台,承载未来”是摆在她面前的重要问题。她沉下心来,回归最为传统的教学工具——一支粉笔,把教学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


        刘璐璐对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呵护与培养,诠释了“润物细无声”。一方面,她以身作则,授业解惑,培育英才,对于科学研究实行全周期管理,带领研究生建立自己的学术观点,与学生充分讨论和探讨,避免学生科研中的盲目性,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1项。另一方面,她积极支持学生在科研上追踪国际前沿,支持硕士生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提高他们的演讲汇报能力。所指导的毕业生,都顺利投身国内一线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如624所、609所等,延续着她航空报国的梦想,成长为发动机行业坚实的后备力量。



        与此同时,本着“关怀爱护,尊重人格,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刘璐璐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学生的思想、生活关怀备至。她目前担任长空学院1819119班主任,定期召开班会,关心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特别关怀后进生的生活习惯与思想动态。在认真履职之外,为了树立同学们航空报国的远大理想,刘老师安排学生参观航空航天馆与校史馆,感受南航在航空航天领域辉煌的历史,树立荣誉感与历史使命感。刘璐璐也充分尊重与关心每位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与个人成长,贯彻课题组“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原则,帮助研究生达成学业与生活的最佳平衡,让漫漫科研之路充实快乐。



        回望自己的科研路,她对学生寄予的希望日益厚重:“愿同学们对自己多一分严格,少一分松懈,多一分勤奋,少一分懒惰,把握好自己的航向,始终坚持航空报国的信念,砥砺前行!”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刘璐璐和她的学生们一直在路上。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