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要闻丨《新华日报》专访我院赵万忠教授——换道超车,他为商用车装上智能“四肢”

时间:2021-04-07作者: 审核:王中叶 来源:新华日报点击:1022



        无人驾驶市场是未来汽车发展趋势,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群雄争霸的新战场。无人驾驶要落地,汽车的线控底盘是前提,也是无人驾驶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赵万忠教授专注线控底盘研究多年,他告诉记者,进入无人驾驶时代,首先要实现汽车电气化,给汽车装上没有机械连接的线控系统。“线控系统不同于传统的机械或液压驱动系统,它是将驾驶员的各项指令转化成电气信号来控制车辆状态。”换句话说,线控系统就像是智能车的“小脑”和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参与和调整车辆的整个运动控制过程。


        从博士生涯开始,赵万忠就在轿车线控底盘研究领域默默积淀,这源于他从小的汽车梦。


        1982年出生的他,读书时经常在颠簸石子路上骑几十里自行车到学校,爆胎是隔三差五的“家常便饭”,但是当时的民用汽车还完全依赖进口,让民族汽车在全球跑起来,在他心中种下了种子。


        到南航工作后,在坚持线控底盘研究方向的同时,他果断将自己的研究重心从家用轿车转向为商用车,这也是他经过市场调查后的果断决定。


        “我们发现,中国汽车工业的盘子很大,而商用车具有生产资料属性,伴随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很大。”赵万忠告诉记者,根据测算,到2025年,装配智能化底盘部件的商用车占比将达30%,市场规模超过1200亿元。尤为重要的是,商用车由于体积、吨位都较大,目前国内外都缺乏线控底盘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但最可能在第一阶段能实现无人驾驶的恰恰是商用车,“比如说矿用车和港口车辆,行驶路线相对固定,参与实际生产作业近在眼前。”赵万忠表示,研究重心的转向,是为了满足商用车现有的线控改装需求和未来全新的平台架构升级,为民族汽车填补空白,实现“换道超车”。


        在赵万忠看来,要实现“换道超车”,首先不能“闭门造车”,“否则不知道自己的研究意义到底有多大。”因此,从开始工作起,赵万忠坚持去企业做博士后,如今他更与学生一起走出校园,探索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的道路。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将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并反馈成效,才能让科研成果更有含金量。


        33岁时,赵万忠就破格获评了教授,他觉得这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分不开,“确实有校企合作难的说法,如果单纯是想将实验室产品卖个好价钱,那可能磨合困难;但如果设身处地,给企业解决问题,合作起来又是比较简单的。”赵万忠说,设身处地的为企业想办法,不仅使产品立足国内外市场前沿,而且能让企业迅速挖掘产品价值并真正应用起来。


        比如团队最新研发的成果——新型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将传统商用车的液压助力系统,改造为合成系统,“合成系统同时包含液压系统和电动系统,可以在两种模式中进行切换。在在转向助力需求较小时,车辆采用电动模式,可大幅降低转向能耗,总体能耗降低50%左右;同时这套系统具有响应快、精度高等优点,满足未来无人驾驶的需求,填补现有商用车线控转向技术的空白。”


        如今,赵万忠团队开发的电动转向、主动转向、电液智能转向等系列成果,已经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一汽、宇通、金龙等主流主机厂得到推广应用,助推多家零部件企业成功上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团队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PCT国际专利19项,入选首批高价值专利组合,积极推动成果落地,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为了更快实现线控底盘的推广应用,2018年3月,赵万忠与学生在南京“两落地一融合”的政策东风下,共建了天航智能装备研究院,至今已整三年。


        赵万忠主动把超过50%的股权让给了学生,让负责天航日常工作的“大管家”博士生栾众楷获得了市政府高层次人才“百万安家红包”,解决了在南京持续工作的后顾之忧。“成果转化的过程很长,从技术到产品,包括制造、工艺、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赵万忠说,产业化之路虽然很难,但团队也成长很快,大家有信心,有雄心,正一步步实现民族汽车的强国梦。


        “智能化”的线控底盘就像车辆强壮的‘四肢’,让车跑得更快更远更精准。“天航智能”团队培育的“智能商用车线控底盘”项目,历经数百次设计方案的迭代,突破了商用车电液线控底盘技术瓶颈,成功研制出线控底盘核心控制器等产品,引领了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底盘智能化发展。产品得到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及著名车辆专家孙逢春院士的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也在厦门金龙、宇通客车、奇瑞商用车等龙头企业得到应用,销售额达到4000余万元。


(原文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4/07/node_13.html#content_908021


江苏教育频道也对团队进行了报道: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