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基地

航空发动机热环境与热结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0-10-12作者: 审核: 来源:能源与动力学院点击:2881

  本实验室属于航空航天领域,涵盖涉及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热物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材料学多个学科领域。

  实验室瞄准世界航空航天科技前沿,面向我国自主创新设计航空发动机的重大需求,以“提高航空发动机热结构寿命”为研究主旨,从热环境、热结构、热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材料、结构与温度场调控的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突破降低热结构工作温度、减小热冲击、改善温度场、提高寿命预测精度和评估准确性的关键技术,为航空发动机热结构寿命设计与评定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并引领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设计和分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成为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技术领域内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重要基地。

  本实验室有教师50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19人,讲师5人。通过持续建设,本重点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一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国家XX特聘教授、国防卓越青年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333人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和专家为核心,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2017年,刘向雷教授入选国家XX计划青年项目和青年托举人才计划,谭慧俊教授入选XX科技委首届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2018年,谭慧俊教授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9年,徐惊雷教授入选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20年,谭慧俊教授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宋迎东等12位教授被国家工信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等国家部位聘任为专家组副组长和成员。此外,先后有9人次获得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六大人才高峰、优秀双创导师等江苏省人才称号。团队方面,谭慧俊教授带领的发动机先进进排气技术”入选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018),胡骏教授、陈伟教授带领的发动机气动稳定性团队、冲击与包容团队入选WSXX国家重大型号支撑团队(2017),孙志刚教授带领的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入选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019)  

近五年来,本重点实验室在原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丰富内涵,凝聚特色和优势,形成了航空发动机综合热管理、高温结构强度振动与寿命、高速进排气技术、先进燃烧组织、高效传热与先进冷却、热控制与延寿、发动机红外隐身、叶轮机气动稳定性、结构动力学与安全性、智能发动机等10个学科方向团队。依托上述研究方向和团队,五年来本重点实验室新增国家级和省部级政府纵向课题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两机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0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国家XX科技委1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含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国际合作项目6项,以及横向合作项目500余项等,科研经费实际到款总额达5.37亿。并且,在近远场热辐射传输与调控、新型发动机非常规排气系统设计、高速进气道/机体一体化设计、航空发动机气路状态监视与故障诊断方法、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进气管喷射与点火、基于涡控方法的高效能辅助动力设计、航空发动机冲击试验高稳定高精度空气炮、新型超强冷却涡轮叶片设计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上取得了突破。五年来,本重点实验室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牵头),国防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一等奖4(其中牵头2),其他省部级科研奖12项。并且,共发表论文1008(其中SCI收录465),授权发明专利33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1项,出版专著9部、教材4部。2019年度,宣益民院士获江苏省首届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

此外,本重点实验室还得到了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三年来新增科研实验室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在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完成了5900万建设经费的投入,并且新增两机专项条件、GF特色学科等建设项目经费1.36亿(首批经费已到账),围绕航空发动机系统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科研实验系统。

实验室运行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并以学术委员会为学术指导机构;实行岗位聘任制,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实验室鼓励开放、合作和学术交流,每年设立开放课题,面向省内外从事航空动力系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发布指南,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自由申请、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审批、重点实验室主任组织实施的审批程序。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