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通知公告

能源与动力学院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时间:2016-08-31作者: 审核: 来源:2能源与动力学院点击:56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学院概况

能源与动力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南航历史悠久、专业特色明显的院系之一,目前学院设有内流与叶轮机械系、强度与振动工程系、控制工程系、燃烧传热与热能系、车辆工程系。学院在8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9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6个工程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个本科培养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其中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国防特色学科及江苏省优势学科,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是江苏省优势学科。

学院拥有一支中青年为主,师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41名,其中教授38名,副教授49名。学院拥有若干在国内外拥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组部全职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ESI高被引学者2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12人次,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9人次,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工程1人,入选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系列计划4人次;学院师资队伍于1995年获得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荣誉称号;获批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3人,第二届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电类教学委员会委员7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人。

学院拥有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工信部航空发动机热环境与热结构重点实验室、航空宇航动力研究所、微型发动机研究所、飞/推综合控制研究所、脉冲爆震发动机研究所等研究所、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

能源与动力学院是我国航空航天动力、能源、车辆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60年来学院培养了10000余名本科生,3000余名硕士生,400余名博士生。所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就业适应面宽、就业层次高、发展空间大。目前学院共有在校本科生1500余名,硕士生500余名,博士生200余名。、

二、引聘对象及待遇

(一)高层次人才

引聘对象:

1. 第一层次

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在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任职的国际著名学者。

2. 第二层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具有上述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入选者相当学术水平的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学科建设急需、且业绩特别优异者,年龄要求可适度放宽。

3. 第三层次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

相关待遇:

学校根据聘期工作目标及任务、学科类型等不同情况,结合国家提供的经费,配套相应科研启动经费、薪酬(实行年薪制)、实验及工作场所、科研助手、住房待遇等(基本标准见下表,学院可进行差额补充,一人一议)。

相关待遇基本标准一览表

引进人才

类别

年薪

(万元)

住房待遇

科研配套经费

聘用方式

及岗位

第一层次

80-120

可申购学校人才引进留用房一套(80-160平方米)或提供相应额度的住房补贴

在国家提供的科研启动经费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科平台条件给予相应科研配套。

事业编制

聘任正高岗位

第二层次

60-100

第三层次

40

(二)常规师资

引聘对象: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著名研究机构的讲师、副教授、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优秀博士后或专职科研人员,应届博士学位获得者等。海外博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术研究经历者优先。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直聘制度: 对于学术水平高、能力强的应聘人员,学校采用先上岗、后评审机制,通过考核审批者,可直接聘任副高及以上岗位,聘期内按照相应岗位兑现待遇,在约定的时间内要求通过学校正常的职称评审。

特别优秀者可一人一议,通过“绿色通道”引进。

相关待遇基本标准一览表

岗位类别

工作启动基金

住房补贴

(元/月,

不超过6年)

其他

工科

(万元)

其它学科

(万元)

博士/讲师

5-6

3-4

4500

学校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提供引进人才过渡房或单身公寓租住。

副教授

8-10

6-8

5200

教授

20-30

10-20

6500

三、招聘学科及联系方式

 

能源与动力学院

l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发动机总体性能、叶轮机气动力学与设计、发动机内流气动力学、风洞与实验测量技术、高温气动力学;发动机结构强度与振动、复合材料力学、可靠性、冲击动力学、转子动力学;发动机控制、建模与仿真、液压控制;发动机传热传质,热端部件强化冷却,空气系统热分析,发动机燃烧与热环境调控,红外隐身技术,进气防护与多相流等)

l  工程力学;

l  固体力学;

l  机械设计及理论;

l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l  工程热物理(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流体机械气动设计理论与方法、流动控制、磁流体力学、传热传质,燃烧机理与洁净燃烧,新能源与能量综合利用,多相流,热力循环及总能系统);

l  热能工程(节能技术,高效低排放燃烧技术,能源转换与利用,综合热管理技术);

l  流体机械与工程(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流体机械气动设计理论与方法、流动控制、磁流体力学、微尺度流体力学);

l  动力机械与工程(热力涡轮机、内燃机、新型动力机械及系统);

l  制冷与低温工程

l  车辆工程(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主动安全与控制、车辆新型动力)

院长:宋迎东


办公室:朱许君


联系电话:+86-25-84892252

E-mail:

zxjregal@nuaa.edu.cn

 

关注微信公众号